盲腸邊緣的“蠕蟲”——闌尾,你認識它嗎?在今天,闌尾已經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種器官,我們身邊的不少人都被它折磨過,當我們右下腹疼痛難忍時,首先被懷疑的就是闌尾炎。 但你知道嗎?在過去漫長的年代里,闌尾炎也曾象今天的癌癥一樣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。 那時,醫生們誰都不知道這種病,不知道闌尾炎穿孔之后會造成腹腔膿腫和腹膜炎,更不知道只要簡單的把闌尾切除就能治愈該癥了。 其實,早在公元五世紀,在古埃及人存放木乃伊的內臟的壇子里,就有關于闌尾炎的記載。而確切的圖文描記,還要歸功于1492年大畫家達芬奇的解剖圖。 1561年,意大利的解剖學家法羅皮奧第一次把闌尾比作一條蠕蟲,并取名“盲腸”,直到18世紀初葉,人們才把“蠕蟲狀的盲腸”稱之為“闌尾”。 1870年,哈佛醫科學校的菲茲教授研究了幾百名腹部患病的病人,繼而第一個提出了“闌尾炎”這一醫學術語。 現在,讓我們看看闌尾的真實面目。 其實,闌尾也是一段腸管,位于腹部的右下方,與盲腸相通,可是遠端卻是封口的。所以,闌尾幾乎不能吸收營養物質,一旦食物誤打誤撞進到闌尾里,非但不會被吸收,還會引起闌尾發炎,引起腹部的劇痛。 闌尾長約7-9厘米,直徑約0.5厘米,又細又小,人類慢慢進化之后,闌尾也慢慢變成一種退化器官。與人類相比,食草動物闌尾卻很發達。 闌尾也不是一無是處,成人身上的闌尾主要與免疫功能有關。人出生后不久,一些淋巴組織便開始在闌尾中聚積,在20歲左右達到高峰, 并在60歲后消失殆盡。闌尾還能促進一些抵抗疾病的抗體和免疫細胞的生成。 闌尾具有分泌細胞,能分泌多種消化酶,以及幫助腸管蠕動,甚至能分泌與生長有關的激素等。 當我們腹部疼痛時,如何自己判斷是否是闌尾炎呢?這里教大家一招:將肚臍和右髂前上棘的連線分成三條相等的距離,找到靠近右髂前上棘處的1/3交界點,當急性闌尾炎時用手指按壓次處會有明顯的壓痛,突然放開的一剎那更痛(反跳痛)。 |